你所谓的学习霸权和天才不是靠聪明而是靠刻意练习!
早在20多年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就对120名精英从音乐到数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他们的童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证明,在很多领域,连智商都与一个人能否达到专家水平无关。
一位匈牙利心理学家长期以来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用适当的方法被培养成任何领域的大师。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项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运动,那就是象棋。
结果,他和妻子把三个女儿培养成世界象棋大师,即著名的波尔加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即使你不喜欢这个领域,也可以把你培养成这个领域的高手,因为三姐妹中有一个不太喜欢下棋。
但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至少要完成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按照平均每天练习三个小时的时间,也就是差不多十年。
但最重要的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这叫刻意练习。
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首先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概念。
这种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水平是逐渐训练出来的,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小任务让受训者依次完成。这些小任务一定是受训者只是做不到,而只是能够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完成这种练习需要受训者高度专注,这与常规或娱乐性练习完全不同。
目前,“刻意练习”的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那么学者们是如何运用刻意练习的呢?
01
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层层嵌套的圆形区域:最内层是“舒适区”,是我们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学不到的技能,中间层是“学习区”。
一个人只有在学习区练习,才能进步。
在我们学校,老师会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和练习。面对这种情况,学霸是不会“听话”完成作业的。而是尝试买一些难度更大的习题集来提高自己的练习水平。
然后一开始,可能他只是比别人强一点点,时间长了,差距会非常惊人。
所以学霸使用刻意练习的第一种方式是在“学习区”学习。
02
重复很多练习
对于学习商业决策的美国商学院学生来说,他们看不到老师们是怎么讲理论知识的,每周要面对20个真实的商业案例。首先,他们研究如何做出决策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结果,并进行点评。
丘吉尔精彩的演讲也是对着镜子反复训练的结果。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他英语学得好,一定要一直坚持背单词,虽然很枯燥。如果他是一个数学好学生,他一定一直在坚持做试题,即使他非常无聊。
都说熟能生巧,这句老话很有道理。如果你想成为大师,大量的反复练习是必要的。
03
不断获得有效反馈
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就是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一些东西。真正的校长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来说,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即时反馈。
最好有人指出知识的好坏,我一定能随时知道练习结果。
练而无果,等于不练:如果只是处理事情,不会变好,也不再计较好坏。
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校长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不断寻求改进。
像老师一样
布置的作业和练习,自己做完就立即寻找办法获得正确答案,看看自己是否做对,而不是等着老师批改完就丢在一边。再比如学单词,不是学霸记忆力好,而是知道先把单词读一遍,然后录音录下来,然后再自己听着录音默写一遍。这样的及时反馈,他就知道自己到底记住了多少,再不断修正。
04
精神高度集中
在刻意练习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力。事实也证明,比起智商,专注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大。
我们不难发现,学霸们往往能学习一两个小时动都不动。很多人疑惑,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一次只做一件事就行了。
如果有的学生怕控制不住自己,那就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
首先,规划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将每项任务写在清单列表里。
接着,设定你的番茄钟也就是闹钟,时间25分钟。开始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停止工作,在列表里的前目前,画上标记。
之后休息3到5分钟,活动,喝水,上厕所。又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任务。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把任务彻底划掉。
每四个番茄钟休息25分钟。记得:进行刻意练习的时候,你得把一切分心的东西给关掉,比如说手机。
文章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