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资讯网

幼师信息网

招生报名咨询

学校报名咨询热线电话 咨询热线 15617622773
首页 > 资讯分享

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作者: 2021-03-10 浏览:

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妈妈用蛮力!

雁南飞的QQ空间[http://1749159505.qzone.qq.com]

/uploab/w1wi3khyk0v.9558218871568742

抽象的

近年来,成年人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一直追溯到家庭出身,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法。在媒体的引导下,儿童教育问题被关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吗?似乎还在层出不穷。

并且随着对教育的反思,社会和家庭对“母亲”的角色要求越来越严格,“母亲”的身份越来越重要,做母亲也越来越焦虑。

前不久有个妈妈跟我说,为了让孩子做好功课,可以用哄和骗,鼓励和表扬,鼓掌和表扬,大张旗鼓的像个神经病!

最近女儿迷上了舞蹈,天天练腰。有一次女儿做作业混日子,她居然灵机一动,说:“你十分钟做完作业,我就给你一腰!”

之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贱了!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真的什么都敢做!她身高1.6米,体重75公斤,肚子圆得像个地球仪:“她还在往下!我怎么会有腰!”

听了她的话,我笑得一身雪,笑完之后感觉特别苦。

希望孩子专注于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孩子快点完成作业,早点休息,好好成长;

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学习上不要有那么大的压力,不要太努力。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出类拔萃,有个好的未来;

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奉献给孩子,另一方面又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充满正能量。时不时也要检讨自己,是不是有些问题处理不好,孩子受委屈了。

我们这些做母亲的真的过着怂和卑微的生活!

但即使付出了这么大的心血,这算不算很大的成就?答案是:不一定。

一个叫番茄的妈妈告诉我,她从一年级开始陪女儿,现在女儿上二年级了。反而她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僵。现在她和孩子不能心平气和的说话,一张嘴就是吵架。

不是我们不教育,而是教育是失败的。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教育的失败离不开这三个原因:孩子不努力,父亲不出力,母亲用蛮力。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体是谁?是个孩子。谁最应该努力?是个孩子。但是回顾现在的教育现状,谁是最努力的人?是妈妈!

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些带着孩子去上课的妈妈。他们肩上扛着书包,手里拎着书包,怀里抱着各种杂物。一边顺风走,他们一边不停的催促:快点,要迟到了!

而他旁边的孩子,手里拿着玩具在玩,用眼睛看着四周。虽然他是被母亲逼迫催促的,但是他的脸和自己没有关系,岁月是平静的。

谁来学东西?谁害怕迟到?

有个记者有一次去某知名教育机构采访,发现除了学生坐满了,每个教室最后三排都是家长坐,还有一些家长直接和孩子坐在一张桌子上扮演监督的角色。

甚至还有一些陪读的爷爷奶奶要戴老花镜,一边听课,一边抄笔记,说:“虽然不懂,但可以先抄。”

这种全家动员的学习状态确实让人泪流满面,但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提示:学习是家庭的事,不是孩子自己的事。

所以,现在的孩子总喜欢拿父母当套话:不是我不学习,是我妈不给我钱报班;不是我不学习,而是家里没有这样的环境让我学习;我父母小学没毕业。我为什么要努力?很多公开文件都是家长和孩子看的。当我们说服父母多读书,多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和进步时,许多孩子明白他们没有动力,因为

这个理由可以说是非常“高”了!

无论我们为孩子付出多少,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虽然家庭和学校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影响,但孩子最终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取决于自己。

无论在教育上采取什么方法,如果孩子的内驱力没有被唤醒,如果不允许孩子自发地努力,家长就会多做一些来代替,做得好了就会鼓励。

爸爸不出力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但是在上面的照片里,有爷爷,奶奶,妈妈,但是没有爸爸。

也许只是巧合,也许不是。

朋友小欧很坦白的告诉我,她从来不相信父亲会陪孩子去上课。一般她陪她上课的时候,都能在教室外面听耳朵。万一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办,她也可以指导两三个。如果我爸去上课,大概玩了两个手游就回来了。他不知道孩子们说了什么,他也不在乎。

不在乎就不在乎。谁跟我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

但他们不说话也没关系。他们说话时会戳你的肺管。

小欧说,有一次她带孩子学钢琴,孩子擦眼泪说不要去,她却僵硬了。她老公及时出现,大声喊道:“报了多少课?每天都给孩子报课,没时间玩!如果不去,不就是一架钢琴吗?钢琴不会影响高考吗?"

经常有这种感觉吗?在这个家庭里,你是父亲,我是继母。父亲总是“为孩子着想”,继母总是“反对”孩子。

每当孩子在困难面前退缩,母亲和孩子较劲,鼓励他坚持,“岳父”总是跳出来给“继母”泼冷水:孩子压力够大了。

你天天这么逼孩子干嘛!
有一种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
当爹的通常做惯了甩手掌柜,根本不知道要规范一个能量爆棚的熊孩子有多难,也根本不了解需要多少次试探才能帮孩子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出路。
在很多爸爸的眼里,教育孩子就和赏花是一样一样的,想起来了就看一眼,想不起来,就连看也不看。
所以很多爸爸在家里就是形同虚设,不要说指望着在关键时刻给妈妈一个支持,他不甩闲话,不泄气就已经很不错了。
教育孩子,妈妈可谓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参与。
都说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好的教育是爸爸支持妈妈,但是如果一个连孩子尿布都没洗过,连孩子家长会都没开过,连孩子成绩都从不过问的爸爸怎么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呢?
一个从来不在教育上出力的爸爸,可能觉得养大一个孩子和炒一盘番茄炒蛋一样轻而易举吧!妈妈用蛮力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师给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妈妈就算情商两万里也难免会着急焦虑。
于是就促成了教育失败的第三个因素:妈妈用蛮力。
什么是蛮力呢?就是你花费的力气比较粗糙笨拙,力量虽然很大,但可惜没有什么效果,反而造成了伤害。
我表哥的孩子去年中考,中考前夕嫂子找到我,说孩子学习劲头不足,上课经常走神,已经被请了很多次家长了,说的眼泪汪汪的,特别可怜。
我心里想,这小外甥怎么这么不懂事,于是就叫过来准备训斥一顿,哪想到他跟我说的却是另一种情形。
他说,自己不过是一次考试失误了而已,结果就像踩了雷区一样把老妈引爆了。从那次考试失利开始,妈妈就像学了紧箍咒一样天天催他看书写作业,导致他一听到妈妈说话就头疼,而且妈妈一做完家务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像一个活的摄像头似的监控着他。
他非常清楚妈妈的用心良苦,但是这种匆忙逼迫的方式让他感觉很压抑,反而更不想学习了。
嫂子的这种状态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位下腰的妈妈一样,因为太想太想让孩子学习有起色,就有点不择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会适得其反。
就像那个著名的精妙比喻,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就会拼命的攥拳,但是攥得越紧,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边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但是真的能让孩子按照期望中去成长的,少之又少。
说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费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气力,而是看你的教育出了多少成效。
就像我们经常会催促着孩子去洗澡,去吃饭,去写作业,她们往往无动于衷,这时候你就算喊再多遍,叫再大声,也是徒劳无功。
所以这时候还真不如像爸爸学学,往沙发上一个葛优躺,平平心,静静气。孩子发现你安静了,异于往常,也许反而会有所行动。
用蛮力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让自己很挫败,很委屈, 把自己往怨妇的角落里逼。所以教育孩子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一种方式没效果,不如换一种方式。
教育不能用蛮力,要用巧劲,或许反而能四两拨千斤。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个扁担,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妈妈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
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在两边施予的力量应该是均衡的,你力气大了,我也加把劲,你抬得高了,我也举一举。
如果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很吃力,双方不均衡,不协调,就会让中间的孩子左右为难。
成功的教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失败的教育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无非是家庭这根扁担挑得不平衡。
妈妈这个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没那么重要,我们不仅要演好妈妈这个角色,更要演好我们自己。
如何演好自己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课交还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还给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家庭的成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聪明的妈妈绝不是事必躬亲,要懂得迎难而上,更要懂得知难而退!

THE END

相关资讯

中班美术:漂亮的房子
我的家(中班美工)
蔬菜印画(中班美术)
中班艺术教学活动:花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