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白石瞳暨南教育)
叛逆只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标志。
其实叛国也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都有叛逆的倾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只是暂时的,只有经历了这种暂时的痛苦,他才会慢慢成熟,才会真正明白父母的用心。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少年》,讲的是一个刚满十七岁的孩子,虽然还稚气未脱,但是强健的身体已经成年了。
他的母亲只到了他肩膀的高度,他的父亲开始仰望他。叛逆成了他和父母沟通的一种方式。终于有一天,父亲和少年说话,问他为什么不再聪明了。
我已经长大了,我不再是你控制的棋子,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找到自己…
你打算怎么找?
一个包,一个指南针。我需要离开你的避难所,找到我自己的坐标.
那你走吧,孩子。我和你妈妈在这里等你的好消息。
父亲给了少年500元钱。从此少年离家,开始了寻找青春和自我的旅程。
少年去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再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唠叨。当然,父母也没必要嘘寒问暖。
在那个奇形怪状的城市里,500块钱像一杯水一样倒进了沙漠,很快就消失了。看着缩水的钱包,少年想到了放弃,却又想到了回家后可能会受到的嘲笑,于是把眼泪吞进肚子里。
城市很华丽,但青少年很难找到她的入口。他的成长与城市的喧嚣无关。为了生存,这个很少在家洗衣服的少年开始在一些小店打工。
累了一天,就是为了吃顿热饭,遮风挡雨,这些他曾经唾手可得,却从来没有珍惜过。
春天来到了秋来,一年很快就过去了。青少年在餐馆洗碗,在大公司当保安,在酒店当门卫,在夜市摆摊.少年们忙碌的生活中,手上终于布满了老茧。随着日出日落,少年们的内心学会了父母生活的艰难和对自己的爱。
终于,新年到了,少年拨通了背下来的号码。电话那头,父亲激动的声音,母亲喜悦的啜泣……父亲说,找到想要的就回来。
挂断电话的一瞬间,男孩泪流满面。不久,他登上了回家的火车。行李里还有两件父母的内衣,包装简单美观。这是个懂事的儿子,亲手给父母买的新年礼物.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少年的成长还在继续,这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虽然短暂,但最关键。从叛逆到理解,心真的长大了。
为什么叛逆?因为孩子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可,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向世界展示自己已经长大,他们在父母眼中不再是孩子,不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身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在孩子的身体深处激荡。这时候,父母必须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支持、肯定、信任孩子,用“人性本善”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大多数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像毛毛虫不破茧而出,是不可能成为美丽的蝴蝶的。但是,父母不能像对待毛毛虫一样宽大地对待孩子的叛逆:可以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
相反,父母对这种叛逆感到极度的苦恼和深深的恐惧,这种叛逆不仅打破了成年人通常的权威,也打破了成年人世界中存在的秩序,于是就出现了“面对叛逆的孩子该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源于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一个孩子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约束,还有周围成年人刻意营造的各种限制。
在过去,他意识不到这种约束和制约,即使意识到了,也无法抗拒。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以看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己渴望在迷茫中尝试。
但是成年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坚不可摧,成长的力量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知识的束缚。此时的孩子正遭受着蜕变,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会有各种叛逆的举动,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
而我们在指责孩子叛逆的同时,恰恰暴露了叛逆的根源,即过度小心而演变出来的压抑。正是这种看似善良温和的克制,让成长中的孩子不知所措。
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被束缚了身心,是否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
要知道叛国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和家人。
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从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会觉得很烦,因为孩子大了,各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这时候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听父母的话,有时候甚至会顶撞父母,做各种父母无法接受的事情。让许多父母了解他们的孩子
常感到又气又恨。在这个阶段来临之前,作为父母,如果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强,因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他们的叛逆始终是有根源的。而“关心、理解”,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回答“怎么办”的开始。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就需要我们彻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我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9岁的女儿,母亲和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朋友”。
“我一直觉得,女儿和我是处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经常交流。”她说,“从小到大,女儿有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包括学习、和同学交往等各个方面,甚至连有男生追求她,她都会告诉我。”
她告诉我,和女儿平时的沟通是平等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再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他明了大人的看法。
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见很糟糕,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会用“我希望…”或“我建议...”至少要在“形式上”给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间,让他有学习、思考、省悟的空间。而不是生硬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位母亲实际上是在施行一种前卫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被尊重的感觉,除非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自愿充当小孩。
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永远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之后,更是会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其改正的态度始终抱持着肯定与支持。
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真正以一个人的态度来对待作为另一个人的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也许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成熟条件,但并不能说是由于孩子不听话所造成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
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好啊!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
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没有意思,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见,孩子有了独立的想法,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呢!
但是要了解这一点,就要舍得放下父母的角色——“传统的权威”。也只有暂时脱开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
也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一点都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不受制约,正如前面例子中所显示的,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使孩子更加受到约束。
由于孩子正在挣扎着长大,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角色认同,正是自我观念的成形,思想的启发阶段,所以最容易受影响。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经常使用绝对的压制手段,其结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自己对他的影响力拱手让人,造成其他不良影响有机可乘。
于是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不理解中渐行渐远了。
所以,面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认清事实的真象;并不是谁叛逆了谁,顶多只有一个倔强的孩子悄悄“离开”我们而已。我们当然觉得痛苦,但愤怒则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就该以生命传递者的心情乐观其成;若他误入堕落的深渊,我们就该立即赶过去,陪他一块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