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in:0pxpadding:0pxFont-family:微软雅黑;font-size :14 px;白色空间space:normal背景-color : # ffffff;'
(一)我国电子电气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大势所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有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调查显示,我国1.6亿产业工人中,技术工人只有7000多万,与发达国家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我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阻碍了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20年)》,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45万人,2020年将达到87万人。《2011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2012年成都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2年4月发布。调查显示,电子、机械、食品、生物医药、石化行业是成都的重点产业,需求人才数量高居榜首。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学校电子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稳步前进,成绩斐然,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机制等方面再次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前行。主要问题如下:
1.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在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还需要在与工业企业的深度对接、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课程改革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重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训条件需要不断加强。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然而,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仍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课程改革、科研和教育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要聘请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技能工匠到学校任教,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3.校企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深化,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校企联合开展的生产性共享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和订单培养机制,共同开发市场和新产品,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合作,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4.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应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大幅度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满足社会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电子技术应用的需求,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成为特色专业,加快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我校电子课题组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重点对成都及周边地区的电子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收集分析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信息,了解了社会、行业、企业对生产、电子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就业指导提供了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教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又提高了我校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