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7月4日电(通讯员曾志远、谭)韶山是伟大领袖的故乡,也是一座以音乐命名的城市。相传南巡打邵愉快,故名“九成小邵,九成冯”。在历史的长河中,温柔敦厚的“韶乐”逐渐与当地的民俗融合,产生了曲调丰富多样、旋律优美的韶山民歌。
7月3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下乡”实践队来到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走访了韶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毛、毛等——人,聆听他们讲述韶山民歌的故事和韶山音乐之声。
82岁的毛和80岁的毛是韶山冲的老乡,他们一起表演了十几年。艾霞奶奶擅长用柔和委婉的语调唱民歌。毛爷爷擅长唱高音山歌,颤音铿锵多变。毛的奶奶艾霞告诉大家,“在韶山冲,大家都能哼几句。我们经常哼着山歌上班,在他们面前找媳妇,喊着山歌思念亲人,唱着山歌庆祝丰收!”
“郎在外唱山歌,妹在房里织,弟!离开灵罗我不织,离开梭子我不梭子,专心听民谣……”毛奶奶介绍,韶山民歌可分为高音山歌和平调山歌,高音有节奏感,平调山歌音色温和委婉。大多是描写劳动人民的农耕生活和爱情故事,以七言三句或五句体为主,如插花田歌、劈柴歌等。韶山歌主要用韶山和湘乡方言演唱,代代相传。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但不变的是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是农民对生产生活的心声。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我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唱民谣。当我在田里耕作的时候,我经常和大人一起唱民歌。并与湖南交响乐团在湖南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台北音乐厅演出。”毛奶奶拿出一张照片给大家看。老照片里埋着两个老人唱韶山山歌的故事。
建国以来,韶山民歌一直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挑担茶叶上北京》、《日出韶山东方红》等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韶山民歌。近年来,韶山民歌以其独特的音色走出大山,在全国各地交流演出。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韶山人真挚淳朴的感情。
随着农耕文明的荒芜,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老一代歌手逐渐离去,新生代歌手后继乏人,现代传媒的冲击.这些都使得韶山民歌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保护和传承韶山民歌这一民间艺术,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1年,韶山文化馆正在积极为“韶山民歌”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歌的发展创造外部条件。
针对民歌所面临的困难,毛爷爷虞姬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政府要大力支持韶山民歌的传承;第二,学习民歌的年轻人,今后要把重点放在民歌的传承上;第三,韶山民歌的传承人要分享自己学到的东西。
“艳阳高照,我们村里有个秧田……”最后,毛奶奶用韶山方言给我们展示了纯正、朴实、干练、自然的韶山民歌《我们冲里开秧田》。如今,韶山民歌已经成为湖湘文化的主体。2012年,韶山民歌入选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毛和毛两位民歌专家成为第一批印堂代表性传承人
韶山歌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不断进步和选择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当代青年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不忘使命,结合韶山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大力弘扬韶山文化传统内涵,落实文化强国政策,勇挑重担,深入农村,创新接力,讲好传承故事,传播经典之声。
(本文图片均为潘靖宇拍摄)
一审:张一鸣
二审:荣臻
审核:熊佳斌
[编辑3360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