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意味着什么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参与国际教育,如送孩子上双语学校、上国际课程、出国留学等。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意味着什么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谈论“国际教育”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在无数的讲座和对话中,我发现了两种趋势:
首先,许多人把国际教育等同于国际学校。
其次,很多人对“国际学校”的理解极为模糊。
这真的不是每个人的错。因为这方面一直存在争议;而现在,每个人都可能嗅到了教育大饼的味道,“国际学校”的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有刻意低调的,有打边锋球的,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但这并不是教你一整套如何识别这些类型学校的策略。“国际教育”对中国家庭意味着什么?
要想思考国际教育,必须厘清“国际化”的概念。
首先,请分享龙应台对“国际化”的理解
无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香港还是台北,他们都有一个“国际”的外观:星巴克,7-11,好莱坞电影,无处不在。生活与世界同步:2月14日情人节买花,10月底“万圣节”服装游行戴口罩,11月感恩节吃火鸡,12月在商场庆祝圣诞节,年底放烟花,开香槟,倒数时亲吻身边的人。
“国际化”现在是一个国家的努力。但慢一点,“国际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要让自己像“国际”一样,但“国际”又是谁呢?变得像谁?是英国、美国、印度还是菲律宾?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一个移植别人语言的庆典,也不是让自己完全像别人一样的庆典。
“国际化”就是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知己,所以知道自己生命的价值。知道了,所以有能力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同。
“国际化”是指你知道如何运用国际语言、方法和技巧来推销自己国家最特殊的东西,让外界的人能够理解、理解和了解你。
国际化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
世界上有6600家星巴克,世界上只有一家紫藤小屋。”“国际化”不是让星巴克代替紫藤,“国际化”是让你自己敞开心扉,让星巴克进来,然后进来,知道如何让紫藤更闪亮、更美丽,知道如何让别人知道紫藤。
从龙应台的角度来看,“国际化”需要两件事:
一是了解世界。了解语言、文化差异、思维差异;
第二是让世界了解你。知道你是谁和你从哪里来会有不同。
很难平衡这两点。一方面,国际游戏规则尚未普及另一方面,国民性在我们自己的教育中也是不够的。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好的国际教育? 是外语培训吗?是参加“洋高考”SAT吗?是学习英国、美国、加拿大的课程吗?是出国去参加夏令营吗?是去国外留学吗?是一定要大把砸钱的吗?是少数人的专享吗? 世界联合学院(UWC)常熟校长华晓杭女士说,都可以是,也都不是。 国际教育是什么呢?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国际教育应该给年青人提供了解世界性问题的知识,培养他们对于世界性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决心。 换句话说,国际教育是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各大国际课程中,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当属IB。IB在诞生时的理念就是让年轻人明白“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他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正确的”。 国际教育的精神一定是开放、多元、包容的。单一的中国教育不是国际教育,单一的法国教育、英国教育、美国教育也不是国际教育。这个教育体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国际化程度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