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表示,在一些刑事案件中,更多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与他们的童年心理密切相关。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支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有些人认为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家庭结构。李玫瑾说,健全的家庭不等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支持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儿童的心理支持上。人文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据专家介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行为问题则相对滞后。大多数成年人的极端行为可以追溯到他们早期的心理经历,人们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六岁前的教育密切相关。
至于家庭教育,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亲自抚养他们的孩子。0-12岁的儿童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之间长期、持续的密切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开始时的美好回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控的基础和资本。只有当父母养育自己时,他们才能有爱的话语滋润他们,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有眼神交流。缺乏眼神交流的孩子经常伴随着轻微或严重的心理问题。李玫瑾建议父母在3岁前主要培养孩子的情感,在4-6岁时培养孩子的性格。他们应该在6岁前学会对孩子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刻板印象期是12-17岁。她说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抑制他们的任性,防止他们的抑郁,抵制他们的冲动,避免他们的自私和女性化。
鉴于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专家认为这是目前一些年轻人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文章是从网络上传送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