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极端的期望心理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一旦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望过高,他们将不可避免地诱发认知上的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现实,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预期(甚至虚荣心),混淆儿童心理“可学”(潜能)和教育学“可学”(能力)的本质区别,在科学的旗帜下,盲目“选择”一些“快速学习项目”和“神童训练项目”。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教育模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追求教育价值。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主义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以牺牲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教育方法。为了“防止孩子在起跑线上失利”,提前学习;本着“人人都没有,但人人都有”的精神,所以我学习太多了。一切都是为了“优越”。
第三,盲目比较心理学导致“非个性化”教育
父母利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孩子的优异表现来激发孩子的自我激励。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相当一部分家长被比较心理学夸大了,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比较,错位比较。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了,成长为一只听话的“好兔子”,或者孩子的个性被扭曲了,成长为一只叛逆的“坏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和教育观念的偏差。当前,要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和家长教育发展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纠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并转化为理性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父母教育而言,一方面,它加强了家庭教育,并以血缘和家庭为纽带,增强了父母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亲子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和能力。“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应该是每个家长的自觉追求。
文章是从网络上传送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