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寂寞伤害
很多孩子考上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今天考的不错,回去奖励自己一个鸡腿。
而有的孩子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这次一定是考砸了,回家我妈非要骂死我.
作为家长,你能看出这些孩子是真的考的好还是考的不好吗?我相信你很难被认出来。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有两个特殊的群体,即学霸和学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说“谎话”。
男生普遍自我感觉良好,学霸总喜欢认为自己不行。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学渣还是学渣,学霸还是学霸。“假”太容易被戳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学霸这种水平差的人有自信,学霸这种水平高的人却有自信?
最近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一起听我说。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包括工作的父母。
这是因为人不善于评价自己,反而喜欢高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是最好的。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名字,叫做邓宁-克鲁格效应。
据说关于这种效应的研究有100多种。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人类具有虚幻的优越感,总是感觉比别人好。
甚至在很多研究中,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比例超过50%,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一项研究比较了两家软件公司,32%和42%的人认为自己是公司前5%的员工。
在对美国司机的调查中,这一比例高达88%,这意味着他们的驾驶水平高于普通人。
一般来说,人都是自恋的,不管做什么,因为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好吃,懦弱,平凡。
更有趣的是,能力越差,越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越容易高估自己。
这就是总说自己考得好的学生的心理根源。
那这是为什么呢?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发现者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认为,能力较低的人喜欢高估自己,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
在一项研究中,大学辩论赛中垫底的25%的选手输掉了80%的比赛,但他们认为自己赢了60%。
这背后的原因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辩论的规则,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别人反驳过。
说白了,失败者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当然,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学术渣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这种影响。毕竟人无完人。
但是,当一个人开始熟悉某一个领域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差距,这个时候他处于初级或者中级水平,但是他不会自信。
可见,中学生并不自信,反而更真诚。毕竟他们真的认识到了差距的存在。
我说的是人渣和中学生,那么学霸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考的不好呢?
那是因为他们也觉得自己水平不是很高。他们认为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强大,但他们并不特别。
可见无论是人渣还是恶霸,对自己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造成了文章开头的现象。
只有中游的同学有清楚的认识,但是因为差距而不自信。
结果学霸和中学生都不自信,但还是处于中上位置。虽然他们信心爆棚,但他们一无是处,到头来。
学习中的“阶级固化”就这样维持着。
但是,只要这些人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水平,这种固化很快就会被打破。
如何正确评价孩子的真实水平?
只有两件事可以做。第一,听听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第二,多学习,提高认知。
前者是什么都听,而最后一句话对你的行动有好处,后者是为了避免陷入自我膨胀的陷阱。
这两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年人,尤其是父母。
如今,父母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老师。可以说,父母的水平决定了孩子的水平。
那么,你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水平了吗?
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请订阅我们的账号“科学育儿观”(微信号:kxjzg1)并留言,我们老师会在专题文章中回复您的问题。当然需要详细说说孩子的情况,可以加入科学家长的专属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