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开学后,重新安排座位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件事也牵动着家长的心:孩子是不是已经转到教室里最理想的座位了?
老师再怎么调座位,似乎也不能让每个家长都满意。
根据班主任的反馈,每个班的家长都希望老师能特别照顾孩子,如果孩子没有调到最满意的位置,家长就开始怀疑老师有偏见。
大多数父母心目中的“黄金”座位是:“中间,前面,第一个排除外面”,这也是他们的“宝地”。
但这种对好座位传统的看法真的正确吗?下面我们来看看。
“理想座椅”真的能实现父母的理想吗?
乍一看,父母心目中的理想座位真的很好,既照顾了身体条件特殊的孩子,又让熊海子同学在几秒钟内成为大师。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班主任异口同声地回答:不!
孩子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不一定和所处的位置有关。
老师通常对全班的孩子一视同仁,对前排的孩子并不特别关注。他们也在课堂上来回走动,而不是只盯着前排的孩子。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孩子因为坐在老师面前会有心理暗示:在老师面前要表现好,不然马上被发现。
这样,调皮的孩子就会规规矩矩,好好听课,肯定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
总之,坐在前排能不能在几秒钟内成为霸凌者,取决于换座位是否会给孩子这样的心理暗示。所以理想座椅的效果因人而异。
在父母眼里,学“金座”很容易
有趣的是,第一排没有被选为“黄金座位”,是因为家长认为第一排靠近黑板,容易吃粉笔灰,虽然很多学校已经使用了白板。
但是,第一排不进入“黄金位置”是有道理的。老师一般不会留在第一排。老师说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要求坐中间前面,最常见的借口是近视。
根据高年级班主任的经验,学霸经常出没于此:
为什么后排的位置反而是学霸的聚集地?
一些老师分析说:
很多家长认为前排的孩子被照顾是一种误解。当老师在教室里闲逛时,他们通常会在后排多呆一会儿。老师站着不会打扰其他同学,但会多给意见。
而且学生座位基本上是按照身高由低到高排列的。相对而言,矮个子学生,尤其是男生,自我保护意识略强,有时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后排的高个子同学似乎更加阳光,听取建议和意见,进步更快。
另外,学霸的家长不会问老师,要把座位往前挪。结果就是这张学霸出没地点的地图。不过老师也说,这张位置图只是相对而言,并不代表前排就没有同学。
对于前排座位,老师给家长的建议是:
顺其自然,不刻意。成绩好不好不一定和座位有关。关键是看你孩子的理解能力,行为习惯,你的内心是否是抱着那股力量。
医生的建议
坐在后排对学生也有好处。坐在前面太远容易近视。低年级的孩子坐在5米远的地方视力最好。
眼科教授和医生并不认同通过网络传播的“金座”。低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远视储备。如果他们坐得离黑板太近,远视储备消耗得越快,就越容易近视。
专家说,孩子的视力处于发育阶段,坐在5米外是最好的视力,是教室第四排后排的座位。
专家说你坐我旁边没关系,只要你长时间不坐在那里就不会引起斜视。理想的方式是交替坐在教室的前中后。
索姆
在一个小组中,不同身高的学生要适当搭配,做到一个矮的学生在前面,一个高的学生在后面,这是我们必须考虑和做的事情。
并且经常给学生灌输我是大男人,我要照顾小男人,我要留在后面的思想。坦白说,这种思维方便安排座位,也教会了学生懂得谦让。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安排
学生的性格、气质和个性千差万别
性子较急,爱动的学生排在一起,每天的相处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学生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处理好同伴之间的关系,容易发生争执,甚至出现打架的现象。
如果把精力不集中、常说话、搞小动作的学生排在一组,这样就等于又给这些孩子提供了乱动的机会,从而影响到教学和活动效果。
同时,教师在编排座位时,还要考虑到身心或生理有缺陷的学生,要让这些“特殊”的学生在座位编排上就感受到心里上的尊重。
所以,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编排座位,是为全班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长环境。
③ 按学生平时的表现编排
在给学生排座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平时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以保证小组间的实力的“势均力敌”。
这样的编排,小组与小组间的悬殊不是很大,有利于各小组间开展各方面的竞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或分组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小组内学习能力、动手能力有区别、有差异的学生相互搭配,可以调动优带差的教育资源,在小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气氛,以达到最终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学习环境确实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状态,但是学会克服复杂的学习环境也是同学们提高自我的一种历练。一个班的面积是固定的,老师安排谁坐哪个位置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因此,学会服从安排也应该作为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