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书
先看孩子的生活环境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峰期在7-10岁。但是,厌学、害羞、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很多问题,并不是在进入小学时突然出现的,而是在0-6岁时“养成”的。
培养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健康。因为家庭氛围、父母的思想、行为、心理是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如果父母重视智力发展,重视考试成绩,鼓励年轻人,这种单向度的训练做法背离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不能培养出聪明的孩子,还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其学业进步。
作为家长,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只有了解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孩子,早期教育才能有效进行。
从小到大的孩子就像一块肥沃的处女地。细心的种植者会把它打扮得奢华,而粗鲁的人只会让它越来越穷。
教育应该因地制宜
父母需要反思自己
热门电视剧《北京青年》里有这么一句有趣的台词。我相信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很熟悉:“我都是为了你好!”这是典型的中国教养。养孩子的忌讳就是不征求孩子的想法,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设计孩子的发展模式。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类型,要么活泼,要么文静,要么敏感等等。随着成长发展过程,他们随时受到生活环境、文化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气质和性格本身没有区别。关键是我们怎么培养。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协调好育儿技巧。
广泛的教育通常是“一锅煮”,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教的。精致的教育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气质类型,帮助孩子完成自己的成长。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逐步完善早期教育。作为父母,他们有责任反思自己的性格、修养、心智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成长条件。
文章从网络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