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论坛发帖子自称是妈妈,讲了一个14岁的女儿因为早恋开房被老公打破尾骨的故事。
当我开始得知女儿早恋的时候,平时偏爱女儿的父母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软着陆”,和孩子讲道理。
告诉她什么样的爱是健康的,美好的,积极的。
但是她女儿不信。她谈自由,尊重人权,谴责父母世俗低贱,嘲讽父母过时。
她瞒着父母偷偷出去和一个男生约会,回家就撒了谎,暴露了就自信了。
知道孩子叛逆期的父母不得不为女儿强调两条底线:
第一,绝对不允许发生性行为;其次,学习应该永远是第一位的。
然而女儿成绩直线下降,从班里前十名跌至倒数第六名。同时,她做了一件让父母绝望的事。她和男朋友开了一个房间。
这一天,女儿一夜未归,父母找遍全城,用尽了他们所有的关系。
当最终确认女儿在酒店的时候,父亲吓得双腿都站不住了。当她找到女儿时,她和男朋友都是裸体的。父亲强忍的怒火终于爆发了。回到家,气得浑身发抖,打了女儿一巴掌,骂她不要脸,不懂自爱。
没打过的女儿气红了。她捡起东西,疯狂地摔倒,把书一本本扔在父亲的脸上。
后来女孩问哥哥:“我真的做错了吗?”
她的哥哥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做了一件给周围人带来麻烦的事情,那应该不是一件好事。”
对性的“盲目了解”
女孩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性”。
撒贝宁《放学别走》和00后讨论早恋话题。
“在中国的教育中,一直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那就是性。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你会有本能的冲动。如果这个时候不把握好尺度,就会导致你后悔一辈子的错误。”
这恰恰是父母反对早恋最重要的原因:孩子对身体底线的意识太弱。
他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信息都是性爱之美,爱情的自由,身体的自主。但是他们不知道冲动之后会面临怎样的狼狈。
去年,在一个视频平台上发现了一个14岁女孩怀孕肚子的视频截图。
然后00后掀起一波晒宝宝狂潮,让90后的“老阿姨”目瞪口呆。
真正难以启齿的是背后那数不清的堕胎手术和鸡飞狗跳的家庭。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得出结论,堕胎正变得越来越年轻。在这4万人中,47.5%是25岁以下的妇女。
另一项调查显示,46%的受访未婚青少年对人工流产持冷漠态度。堕胎过程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简单。
2010年至2014年,全球每年约有2500万例不安全堕胎(占堕胎总数的45%),几乎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十几岁不成熟的身体,如何承受堕胎的巨大伤害?
即使他们已经躲过了清宫、血崩、不孕不育等可能的危害。结束了孩子生命的女生可能会面临难以摆脱的心理障碍。
《美国心理医学刊》调查了150名堕胎妇女,43%的妇女当场出现不良心理反应。
经过进一步调查,10%的女性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堕胎带来的罪恶感让他们常常在漫漫长夜里听到孩子的呼唤。
爱还是学习?
爱是精神的食粮,但不是身体的面包。
在学生时期,尤其是十几岁的时候,首先能给男生女生提供最大支持的就是学业!
故事里的女孩曾经对妈妈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在女孩的爱情里,他是王子,她是公主,谁阻止了就是恶龙做了所有的坏事。
她父母定的第二条底线是,她既然是学生,成绩应该第一。
换句话说,爱不是你最重要的东西,更不是你唯一的。
这位母亲在文章中与女儿分享了一段对话。有一次为了开导她,她和母亲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玄幻诗和远方很有诗意,但资本还没准备好。
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认识最多几年的男生身上。连生活都失去了眷恋,生活中只有空虚无知的爱情,真的无能。
十几岁的男孩子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养家糊口。他的承诺只是纸上谈兵。
恋爱的时候很深情。新鲜感一过,男孩摇摇摆摆地走了,未成年的女孩却背负着不爱自己的骂名。
好的关系不是让你放弃任何原则,而是让你发现自己的可能性,有更强大的力量站在世界上。
最好的保护是什么?
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底线教育!
底线是什么?底线是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困境,做出各种选择,但无论如何选择,都不能伤害无辜的人,都需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
当女儿打破了“成就”的底线,帖子里无助的父母说明了他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但在女儿的心目中,他们没有任何权威。女儿将在桀骜不驯的世界里走自己的路,未来将冲破南墙。
也许父亲的棍子可以包含下一个“噩梦”的可能性,但以服从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会让孩子在未来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
尾骨骨折的心理阴影和性关系的心理阴影哪个更严重?我们真的不知道。但父母不想让孩子对“爱”充满恐惧,失去爱别人的能力。
正如黄磊所说:父母要做的就是去
健康方向引导,包括在性方面对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保护好自己,并不是一味地去批判孩子,和孩子做斗争。十几岁的感情,最纯真,它会一辈子留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它不是大逆不道的代名词,也不需要“格杀勿论”。
《完美陌生人》里,在得知女儿谈恋爱并与男孩约会时,她的父亲往她包里塞了一个避孕套。他做了最坏的打算,也尽全力给了女儿保护。
吃饭时,女儿Sofia打来电话问父亲该不该去男孩家过夜。父亲的话令人动容:
“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去他家,这不该是唯一的理由,你也别指望我多支持你去。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
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时间。”
最终女儿没有去男孩家。她明白了父亲的话,自己还没有能力去承担“过夜”的后果。
心理学在对养育的研究中,提出了“理解性回应”的要求。不论是打骂还是溺爱,都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背后的原因。所以他们叛逆,他们抗争,他们寻找一切机会表达自己的力量和“先进”道理。
而从“我不能”到“我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从接受灌输到形成健康自主的观念,需要父母的引导。
杨澜在采访中提及:“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愿意跟你交流。不然事情照样会发生,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成功的教育下,孩子有软肋也有盔甲。善良得有原则,感性得有底线。真正教会孩子明确底线,在故事开头就遏制悲剧,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绑架式的控制和放养式的开明,都算不得教育。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懂得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了解后果和有能力承担后果是2件事。
学生的这个身份,就意味着还不足以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所以孩子在这个时间里最重要的还是学习。
在孩子青春期,父母除了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疏导之外,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和学习,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当家长拿孩子无可奈何时,老师可以教你怎么做。
在学生时期,孩子们最该做的就是学好知识!爱情可以晚来,享受可以晚来,唯独知识,早来一定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