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中,早期社会化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探索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时,社会心理学特别强调个性和素质的形成,认为幼儿时期是决定个体个性形成的主要阶段。在后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的人格除非经历重大的改变,否则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个人的个性和素质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因此,重视幼儿性格的培养已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不利于儿童性格培养的一些情况。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被广泛使用。孩子们被太多的教条束缚,总是收到“不要做”和“应该做”的信息。童年是一个人开始与外部世界联系,在环境中培养一种信任感,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性的时期。儿童活动的过度压抑,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心理怀疑和不稳定。对中国民族的研究表明,中国民族的内向心理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有关。传统的中国人性格内向,缺乏延展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表现为过早和过度的智力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然而,目前许多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加强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早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对玩耍的热爱和积极的天性,强迫儿童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导致儿童抑郁。事实上,强迫儿童在接受智力教育之前接受教育,违背了一般的社会化进程,教育效果不好。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聪明,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了恐学心理和恐难心理。
研究发现,在幼儿教育的家庭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孩子们渴望成为龙,他们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因为他们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负担。另一种是对孩子太娇惯了,在家里出现喜欢做小皇帝、小公主的。然而,这两个极端的结合同样普遍:智力学习和价值行动的负担在孩子身上,而生活的过度放纵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更有可能感叹“养孩子不容易”!他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教育思想存在问题。
目前的幼儿园教育,也存在不足。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幼儿园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而是一个规范的地方。除了讲故事和偶尔玩玩游戏外,幼儿园老师还让他们坐着不动。许多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不想从幼儿园回来就变得“淘气”。幼儿园的理想不是这样的。它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是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是他们接受教育和动态发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