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反思的数学教案《自然测量》适用于大班数学主题教学活动,使幼儿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并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来看看幼儿园大班带反思的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和工具,在探索中活跃思维,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孩子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师的工具:记录纸和水彩笔。
2.儿童用品:孩子的手里有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棍子、毛线、积木、图形纸、回形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贝学校’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老师引用题目“帮助小动物测量‘宝贝上学’用具”。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孩子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老师:“小动物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园,但是动物园里的东西怎么设计建造呢?熊猫校长觉得我们教室的电器和玩具很适合他们,但是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大小。所以我想请我们帮助他们测量和记录,然后告诉他们这些测量的结果,让他们根据这些模式建立自己的动物园。”
2.教师让孩子探索并学习如何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孩子自由尝试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1)老师:“我们教室的小椅子,高度刚好适合小动物。所以,我给大家准备了吸管和记录单。请用吸管测量并记录你椅子的高度,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并记录你椅子的高度。”
(2)老师问:“你是怎么测出来的?你量过几次了?”
(3)请两个结果不同的幼儿演示如何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教师和学生将共同努力找到正确的测量方法。老师:“他们的方法都不一样,那谁的方法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和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老师:“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测量和记录更准确,量具要对准被测物的一端;测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对准前一个标记,再次测量;测一次记一次。为了不忘记自己测了多少次,可以用点和竖线来帮助记忆,也可以在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单上画出使用的工具和物品,并记录次数。”
第二,教师引导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不同的测量仪器。
1.教师指导孩子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各种自然测量方法。
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和活动要求。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很多物品需要孩子测量和记录?”
“我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他们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可以测量任何你想要的。可以选择2-3种工具进行测量。一边测量一边测量你想用什么作为测量工具,这样更快。”
(2)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根据自己的测量情况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老师:“你量的是什么?你用了多少工具来测量?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
2.通过再探索,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不同的测量工具,发现和掌握多种o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有多长,也就是圆(曲线)。孩子们,请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
引导孩子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老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圆边的呢?它们有多长?现在,请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助完成测量任务。你能做到吗?”
“如果在活动中遇到什么困难,是没有办法解决的。嗯,没关系,我们可以以后再和你讨论。”
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不同的测量工具,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方法。
老师:“你和谁一起工作?你量了什么的圆边?用什么工具来衡量?你为什么选择使用这个工具?你们是怎么配合的?”
幼儿示范,教师总结。
三.结论:
>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相关文章: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量一量》含反思
• 大班数学教案《2位数的下补加法》含反思
• 小班游戏活动教案《床真好玩》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数字宝宝》含反思
•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比较轻重》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5》
• 幼儿园小班教案《点点点》
• 幼儿园大班教案《数的快》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丰收的果园》
• 中班数学课教案《三只熊的午餐》含反思
•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数学教案《图形分类统计》含反思
• 小班数学优质教案《逛商店,我不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