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水。正因为水和我们生活的紧密,孩子们很早就认识了它。可以说小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新奇的现象。《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把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有一次天香小朋友把小橘子放进鱼缸,引来了很多小朋友的围观和评论。得知后,他们原本想喂金鱼,却发现橘子掉在了水面上,而鹅卵石沉在了水下,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所以我们发起了这个活动。
一.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探索,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
(2)在了解物体起伏的基础上,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感知:物体的起伏可以因外界条件而改变。
二、活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水槽、石头、塑料、钥匙、树叶、铅笔、螺丝、西红柿、盐、饭勺等日常生活中可以收集的东西。
(2)记录材料:记录卡和记号笔。
三。活动流程:
(1)猜测活动
通过猜测活动,可以一下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操作活动(说明:请试一下,看看结果和你想的一样吗?)
这个环节的小组操作活动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素材,引导孩子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孩子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往往采用间接指导和个别指导。
(3)提高认识活动
在这里,老师们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孩子们知道如何使用录音卡和‘浮’与‘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录音活动做准备。
(4)记录活动
通过录音,孩子们可以一眼看出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5)寻找活动
找活动,让孩子巩固物体的起伏。
(6)魔术:洪晓熙柿子游泳
在这里,老师给孩子们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孩子们猜自己的小番茄为什么不会游泳。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实验,这不仅发展了他们的语言,也拓宽了他们的思维。
四。推广活动: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洪晓熙柿子浮在水面上.
(2)让孩子回去,找出还有什么会沉到水底,什么会浮到水面。
反思:尊重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
不知道为什么,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不是在探索改变物体起伏的方法,而是在开心自由的玩水。似乎探索和改变物体的起伏与他们无关。而且,出现这种现象的多是幼儿。是年龄因素还是我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够简单明确,导致孩子不知道手术的目的和要求?我试着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带领他们进行探索活动,但是孩子们很执着,明确表示只喜欢这样玩水。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满足和幸福。此时此刻,我是否应该再次介入?我犹豫了。大一点的孩子对探索活动很感兴趣。他们无私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变得越来越勇敢。有些孩子甚至想出几种方法来改变一个物体的起伏。孩子觉得自己发现了新的东西,也就是得到的结果和答案,体验到了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各组的方法都差不多。活动结束后,我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纲要》指出:‘尊重孩子在发展水平、能力、经历、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满意,都成功。我想我只是忽略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他们的真实需求,没能满足不同孩子的探索要求。对于孩子,也许我应该把年纪小的孩子分组,把年龄大的孩子和年龄小的孩子放在一组,让他们合作探索,让年龄大的孩子一起参与探索活动。也许我们可以把孩子分成一组,让他们跳着、伸着,这样会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活动中的‘双胞胎’现象,可能是各组材料都一样的原因。所以,今后给幼儿提供的作业资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提供不同的作业资料,做到有的放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作业资料。
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只关注幼儿探究的目的和要求,忽视了行为教育,导致有的孩子袖子湿了,有的孩子地上有水.
以后孩子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
教学重点:在理解物体起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物体的起伏是可以被外界条件改变的。
教学难点:学会记录实验结果。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在幼儿园,家长们经常会说:老师,给我孩子戴上一朵小花,等等。如何应对父母的无理要求?
孩子们对玩水有浓厚的兴趣,经常看到他们扔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等。入水,百玩不厌。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我结合图书大课堂《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设计了这个活动——《沉浮》。
活动目标
1.儿童感知水中物体的起伏;
2.大的
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沉浮】相关文章:
• 小班科学:南瓜黄
• 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惯性
• 科学:泡泡的出生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复制》教案
• 科学活动:《小小染衣坊》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动物怎样睡觉
• 物体间的空隙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一叶扁舟》下载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盖子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认识空气
•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认识标志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