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思路西方、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专家,主张“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开始经济知识的教育,主要是教理财知识,这将使他们一生受益”。今天看来,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即使是穷人家也坚持“穷孩子不能穷”的信条,而富人家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高价花大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孩子们珍惜金钱、合理使用金钱的意识是薄弱的。因此,我们吴楠少年团决定尝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的经济意识启蒙教育,以此来萌芽孩子最初的“理财”意识。
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根据二期课改的强调,“教育要与儿童生活相结合,要从生活中学习。”《学习》班教材的“逛超市”主题中,有一项“自主购物”的活动内容,背景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硬币”的相关信息。这两个内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一共设计了两个教育活动。一个是《解读人民币》——,主要从解读人民币中的中国元素入手(略),另一个是本次教育活动的内容《制定合理用钱的计划》。论点应该定位在“合理性”上,因为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经济”这个概念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难解读的,而所谓的“合理性”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说,不仅容易理解,而且一旦理解了,就可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活动的形式是创设场景,让幼儿小组合作模拟制定一个花费计划,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展示合作的快乐。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隐藏在活动背后的教育内涵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1。在一定的钱数之内,尽量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并明确陈述理由,从而养成合理用钱的意识。
2.继续学习小组合作,一起讨论,一起制定计划。
三。教学重难点3354制定合理用钱计划的难点——小组合作四。活动准备1。为每组孩子准备好纸、笔和橡皮。2.生活区示意图,有超市(附各种食品、饮料、水果、冷饮等价格图表。)、长廊、儿童乐园(有游乐设施价格表,但部分免费)、小图书馆(。
动词(verb的缩写)教学过程及指导(1)从讨论老师的钱包中引入话题1。(出示钱包)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钱有什么用?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
2.讨论:如何合理使用金钱?(重点是孩子要讨论什么是必须的,能用的尽量不要用,钱有没有。)(2)创设问题情景。1.星期天早上,明明的妈妈接到公司电话,说早上要加班,于是给明明10块钱,让他自己安排早上的活动和午饭。能不能帮明明设计一个合理使用这10元钱的方案,供他参考?
2.解读小区的示意图和平面图(重点看孩子是否能理解示意图和平面图中的项目) (3)分组合作制定计划(建议孩子4-5人一组)(重点看孩子的分工以及是否能一起讨论计划);有分歧的时候,怎么解决。(4)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计划。允许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每个小组可以明确陈述自己的理由(要点:1。其他组要根据展团花费的资金总量来研究其方案是否合理;2.当其他组提出质疑时,展组要陈述自己的理由,大家要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合理性。(5)总结和提示欣赏用钱的合理性,肯定小组合作的经验。
不及物动词对教学的反思(1)从孩子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活动现场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来看,这个教育内容的选择是合适的,因为是基于孩子的体验,所以能真正表达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制定一个花钱的计划,这是对他们的全部要求。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在众多的文章和游玩场所面前,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做出选择。同时,钱必须限制在10元钱以内。这是对整合现有人才的考验。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小组合作中统一意见,这对于处于学习合作过程中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完成后,他们显然又前进了一步。
(2)教育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儿童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这符合“教育者是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体验者”的原则。我们认为这是二期课改新理念指导下的重要教育原则。本次活动的情景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动力。他们不仅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兴趣,也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的快乐。在他们独立体验之后,他们将获得的认知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关键经验。
(3)活动每一段都很精彩,我一个都舍不得。
删去,以致整个活动时间过长,虽然孩子始终十分投入,但毕竟这是遗憾的地方。说明教师在设计时预计不足,特别是当最后,小组没有用足10元钱,这是意料之外的。于是对多余的“钱款怎么办”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当然是可以把它列入延伸部分。问题是此题、此情、此景是容不得“适可”而止的,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幼儿的情绪一旦冷却以后,可能很难再次重振。七、活动点评二期课改倡导满足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需求,而中外融合的自主性课程是乌南幼儿园的园本化课程,让幼儿制订春游计划、参观计划、红帽檐服务队等活动都是乌南的经典课程,“制订用钱计划”又是自主性课程中的一个创新课例。活动中引导幼儿在主动探索、积极体验和小组合作中感受钱币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个人意见与小组意见之间的关系;以及计划的合理与不合理之间的关系。
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活动设计中是让小组合作来制订用钱计划,目的是培养大班孩子的合作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环节的精心设计和教师的有效调控是培养合作意识的保证。首先,小组人数安排在3—5人左右,这样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能力通过努力达成共识。其次,教师先让幼儿围绕物品进行小组商量,而非急于操作,目的是让幼儿在讨论中相互协商。第三,当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教师机智的调控和把握核心目标的回应激发了幼儿合作的方法。
但活动也有遗憾之处,当小组在介绍各自计划时,教师更多地关注了10元钱是否超支或剩余,而忽视了一天生活安排的合理性,因此出现了有的小组午餐只选择了一根火腿肠或一块巧克力,由于教师对核心目标的把握偏离,因此就缺少了对共性问题“午餐”合理选择的探讨。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合理用钱】相关文章: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贝贝兔失踪了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99厘米高的彼得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你赢了,我输了
• 大班社会教案:寻找友情宝藏
•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勇敢的大雁
•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集体的事大家做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SOS紧急呼救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夸夸我和我的朋友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走迷宫
• 幼儿园大班社会《名字的故事》教案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无声的世界
•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我身边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