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反思的教案《盲人摸象》适用于大班的语文主题教学活动,让孩子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事物要全面地看,而不是局部地看,能观察和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中的道理,能分析盲人摸象的情节,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来看看《盲人摸象》教案带反思幼儿园班。
活动目标:
1.能够观察和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中的真相。
2.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看事情要全面,不能片面。
3.能够分析盲人摸大象的情节,培养想象力。
4.感知故事中使用拟声词的趣味。 活动准备:
1.大象的图片(分成几部分)
2.成语《盲人摸象》视频
3.“魔术箱”包含各种物品和玩具。 活动流程:
第一,导致失明
1.他们是谁?(盲人)
2.你怎么知道?
3.盲人是怎么看东西的?
总结:盲人看不见,所以什么都摸。
2.欣赏故事,猜测剧情发展。
(1)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盲人在路边休息,被国王邀请到皇宫里欣赏国王的动物珍宝。第一个瞎子用手摸了摸,说:“这宝贝像根绳子。”
问题:这个动物宝宝是什么?盲人能摸到动物宝宝的哪一部分?
2.(第二个瞎子感觉到了。“不,不,这个宝宝跟墙一样大。”)
问题:盲人以为是墙。你认为会是什么?
3.(第三个瞎子摸了摸,骄傲地说:“你们都错了。这个动物宝宝就像一根大柱子,又高又粗。”第四个瞎子也过来摸了摸,说:“其实最像大扇子。很有意思。”
关键问题:第三个和第四个接触到哪里了?觉得是动物宝宝。这是什么?
4.最后一个瞎子大声说:“你说的也不对。是个大萝卜。”
关键问题:盲人摸了什么?是动物宝宝的哪一部分?
5.这是什么动物宝宝?为什么这五个盲人说的话不一样?(把五张图放在一起,引导孩子看推测是什么。)
总结:每个盲人都只摸过大象的一部分,所以猜不出那是什么。要猜大象,他必须摸遍每一个部位,才能猜出最后的结果。
6.这个故事有趣吗?为什么不给这个故事起个四个字的名字?
(2)完整地欣赏故事,理解故事的寓意。
关键问题:
1.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总结:一定要全面的看事情再下结论。否则只看其中一部分就自以为是,就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第三,参与游戏,提高对事物的感知要全面。
1.第一场比赛
(1)展示纸箱,讲解游戏方法:幼儿假装失明,只能用手触摸,然后根据感觉说出物品名称。
(2)你现在在摸什么箱子和洞?你有什么感觉?仅凭这一点你就确定是什么?(提醒孩子不要犯盲人摸大象的错误,要充分感受物体的特性。)
2.第二场比赛
(1)重新玩游戏。在同一个盒子里摸不同的洞,尽量多摸。
(2)根据两条经验猜测条目。
3.开箱检查宝贝
总结:你需要经历方方面面才能完全理解同一个物体或事物。
四。经验转移
1.展示图片1,问:小男孩为什么哭?
2.展示图片2。孩子们在周围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
3.图3。原来这个小男孩病了。
总结:不能看一部分事情,就认为自己在地下结论。一定要把事情了解清楚,了解全面,才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避免盲人摸象的错误。 教师反思:
本次活动在第一次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调整了环节顺序。把对“盲人”的理解放在活动的开头,让孩子在活动一开始就站在盲人的立场上,更快地融入故事,把整个活动聚焦在活动的主旋律上。
在活动的第二部分,听故事,猜动物。难点在于让孩子明白,不能只看部分就随意判断整件事。我会调整事情的呈现顺序,增加猜测的难度,提高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在第三个
环节参与游戏时,为了让孩子进一步的了解这个道理,我对孩子在游戏时的要求进行更改,进行两次游戏,第一次初探——摸一个洞口,记住箱号及洞号。第二次核实——摸同一箱子,所有的洞口。通过反复游戏提升孩子经验。最后一个环节经验迁移则将图片改为视频,用无声和有声。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更生动更形象。
整个活动环节清晰,流畅。孩子能够达到预想的目标,只是宝箱中的材料还需提供的特征更明显,更方便孩子操作。
小百科: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寓言中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
【幼儿园大班教案《盲人摸象》含反思】相关文章:
• 中班语言课教案《空中小屋》含反思
• 幼儿园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鼠小弟爬大山》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熊不刷牙》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教案《我家在哪里》含反思
•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教案《小兔搬家》含反思
•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脸上的好帮手
• 幼儿园中班教案《小野猪和它的妈妈》含反思
• 语言活动《动物城里的百货商店》(实录)
•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九月九》
• 幼儿园中班教案《山上有个木头人》含反思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孔融让梨》(通用10篇)
• 幼儿园中班教案《粗心的小耗子》